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近现代〕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注释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
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创作背景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晓琳、唐名刚.毛泽东诗词鉴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58~259页
2、
吴正裕·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简析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塑造了“劲松”和“仙人洞”两个主要形象,让“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作为背景,从而营造出“庐山仙人洞”这一风光无限的艺术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语言通俗自然,风格含蓄遒劲,寄情于景,寓理于景,形象生动,气势宏伟。
赏析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
解连环·酬任公用梦窗留别石帚韵
麦孟华〔近现代〕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萋,却绿到天涯,酿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祗鸾钗密约,凤屧旧尘,梦回凄忆。
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怨叶相思,待题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载愁不去,恁生见得?
五古·挽易昌陶
毛泽东〔近现代〕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近现代〕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