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柳色
朱栴〔明代〕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注释
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官桥柳色”是朱栴删修的西夏八景之一。官桥,原诗题下注:“在杨和,北跨汉延渠。”官桥,古为迎送朝使、官员的地方。后又名观桥、大观桥,在今宁夏永宁县杨和堡以北,横跨汉延渠,为古代宁夏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南去的交通要道第一站。春夏渠边千株垂柳,翠绿迷人,丝条在春风中摆动,小鸟在枝头上宛鸣。冬天,瑞雪飘过,满树“梨花”,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青闺:原指女子居住的闺房。娟眼:原形容女子娟秀的眼睛。此处均用来形容柳树的叶芽。
灞岸:即灞水岸边,在陕西长安县东。河上有灞桥,汉唐人送客多至此,常折柳赠别,表示依依惜别之意,故云“有情灞岸管离愁”。
简析
《官桥柳色》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桥南北两侧柳木繁茂,绿叶如烟、金黄如穗,与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颔联以比拟手法,将树叶比作闺中少女的眼睛,雨后的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如同丝带般柔美且湿润;颈联引注明送别之地,借此表达离愁别恨是古今常有;尾联说边塞思归的游子们常折柳相赠。这首诗借景抒情,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抒发出普遍存在的离愁别绪与思归之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朱栴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 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5篇诗文 23条名句
蝶恋花二首
吴承恩〔明代〕
烟波万里扁舟小,静依孤篷,西施声音绕。涤虑洗心名利少,闲攀蓼穗蒹葭草。
数点沙鸥堪乐道,柳岸芦湾,妻子同欢笑。一觉安眠风浪俏,无荣无辱无烦恼。
云林一段松花满,默听莺啼,巧舌如调管。红瘦绿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阴转。
又值秋来容易换,黄花香,堪供玩。迅速严冬如指拈,逍遥四季无人管。
记李歌
宋濂〔明代〕
李歌者,霸州人。其母一枝梅,倡也。年十四,母教之歌舞。李艴然曰:“人皆有配偶,我可独为倡耶?”母告以衣食所仰,不得已。与母约曰:“媪能宽我,不脂泽,不荤肉,则可尔;否则有死而已!”母惧,阳从之。
自是缟衣素裳,唯拂掠翠鬟,然姿容如玉雪,望之宛若仙人,愈致其妍。人有招之者,李必询筵中无恶少年乃行。未行,复遣人觇之。人亦熟李行,不敢以亵语加焉。李至,歌道家游仙辞数阕,俨容默坐。或有狎之者,辄拂袖径出,弗少留;他日或再招,必拒不往。
益津县令年颇少,以白金遗其母。欲私之。李持刀入户,以巨木撑柱,骂曰:“吾闻县令为风化首,汝纵不能而忍坏之耶?今冠裳其形而狗彘其行,乃真贼尔!岂官人耶?汝即来,汝即来吾先杀汝而后自杀尔!”令惊走。
时监州闻其贤,有子方读书,举秀才,聘为之妇,李尚处子也。居数年,天下大乱,夫妇逃难,俱为贼所执。贼悦李有殊色,欲杀其夫而妻之。李抱其夫诟曰:“汝欲杀吾夫即先杀我,我宁死决不从汝作贼也!”贼怒,并杀之。吁!倡犹能有是哉!可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