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王庭筠〔金朝〕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衰枯的杨柳枝叶稀疏,苍苔铺满地。那十二栏杆曲绕之地,是遥隔几千里的故地。奔波人世南来北去人已是衰老年纪。路旁的短亭依然屹立在残阳斜照里。
紫红的螃蟹,黄橙橙的柑橘真正懂得人的心事,仿佛借着西风,劝我是否该归去了。我像王粲一般登楼眺望辽阔的天际,天上只有鸿雁南飞不断,远天连着流水。
注释
凤栖梧:词牌名,即蝶恋花。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衰柳:衰败的柳,枯萎的柳。
解事:通晓事理。
倩:请求,央求。
王粲:汉末文学家,曾羁留荆州,不为刘表看重,暗喻作者的怀才不遇。
廖落:冷落,冷清。
赏析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对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郁闷情绪也有新宣泄。
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却抑郁的悲凉的心情。在文学作品中,从来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那稀疏的衰柳本就足以勾起人的寂寥之感,更何况眼前是青遍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荒野,越发恋念故土家人。他“用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抒发这种情结,使人感到极浓重的哀愁。“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乐府古题《西洲曲》有“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之句,作者显然在思念着娇妻爱子。“故国三千里”,家乡多遥远。此句可见唐代张祜之《宫词》。原作为:“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
创作背景
王庭筠为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进土,明昌中(公元1190年)召入馆阁,但词人的文章不受金章宗的欣赏,不久因罪免职,后仕翰林修撰。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又因赵秉文上书事牵连在内,被执行杖刑六十,并解除官职,后又被贬为郑州防御判官,任途坎坷。这种寥落、思归之情就反映在该词中。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宋词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唐宋词观止 下,学林出版社,2015.11,第144页
简析
《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上阕以写景起,以写景结,烘托出羁旅愁思;下阕结语一幅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把思归之意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词中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含蓄地表露忧国的心绪。全词写景见于始终,在“衰柳”“短亭”“残阳”“西风”之中,无不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情和景达到浑然交融的境界。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60篇诗文 16条名句
四哀诗李钦叔
元好问〔金朝〕
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
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范宽秦川图
元好问〔金朝〕
张伯玉殁后,同麻征君知几赋
乱山如马争欲前,细路起伏蛇蜿蜒。
秦川之图范宽笔,来从米家书画船。
变化开阖天机全,浓澹覆露清而妍。
云兴霞蔚几千里,著我如在峨眉巅。
西山盘盘天与连,九点尽得齐州烟。
浮云未清白日晚,矫首四顾心茫然。
全秦天地一大物,雷雨澒洞龙头轩。
因山分势合水力,眼底廓廓无齐燕。
我知宽也不办此,渠宁有笔如修椽。
紫髯落落西溪君,长剑倚天冠切云。
望之见之不可亲。元龙未除湖海气。
李白岂是蓬蒿人?爱君恨不识君早。
乃今得子胸中秦。作诗一笑君应闻。